

台灣農地違法濫建的亂象於此次總統大選被吵得沸沸揚揚。目前在台灣鄉下地方,經常可看到閒置或興建豪華別墅不事農作的農地。同樣專業農民收入偏低,使得兼業農民的比率大幅上升(占78%)。在這世界糧食短缺的現像之中,台灣政府竟漠視農業的蕭條與嚴重的人力結構斷層,沒有任何長遠性的實質農產國際行銷計畫、農業開發及技術人力培育政策,以農立國的台灣人民在未來10年後將面臨難以估計的糧食支出!


隨著經濟結構轉變,農業總收只占國內生產毛額的1.55%,且農業用地功能已由單純糧食生產朝向多元化,撇開政治,重新定位農民,農地農用確有其必要性。農村再生條例一如漂鳥計畫...紙上談兵....缺乏集體面的實質整合,簡單地說.人口急速老化的面向都未考量,沒有人哪來農村再生?再加上農產整合行銷的現實面若不執行,難道要讓農民只靠天災補助來生活嗎?真實面是人禍才是主要因素!
同樣的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農民的身分定義與實際職業相符合。但是自從「農民工」出現之後,爭議開始產生。由於農民與城市居民在福利方面天差地別,許多農民早已不從事農業生產,寧願到城裡謀生,但是這些農民工似工實農,戶口名簿上還是農民。而在中國必須取得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准入證明,才能由農村遷往城市。這意味著農民進城的管道基本被擋住,流動遷徙也大受限制。判斷農民的標準不是職業,而是血統和出生地,這樣對農民族群也不盡公允。
進入新世紀,兩岸政府應以新視野與新思維來對待農民,努力縮小城鄉差距,提升農民的社經地位,讓農民擺脫社會歷史悲情。


進入新世紀,兩岸政府應以新視野與新思維來對待農民,努力縮小城鄉差距,提升農民的社經地位,讓農民擺脫社會歷史悲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