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全球茶葉總產量自2000年之300多萬公噸,於10年間逐年遞增,至去(2010)已成長為416
萬公噸,八成以上的產區分佈於亞洲國家,其中,中國大陸的茶葉產量於2010
年達到150
萬公噸,占全球總產量約35%,為世界第一大產茶國,且相較於2000
年大陸年產量約70萬公噸,10
年間產量呈倍數成長,成長速度極為驚人;第二大生產國為印度,2010
年產量約96
萬噸,占全球總產量23%,惟近來年產量逐年略減。前二大生產國之產量已占全球總產量近6
成,因此,該二個國家未來產量的消長趨勢,對全球茶葉市場的供需及價格穩定扮演重要的角色。
2.分析不同國家的茶葉消費量,大陸及印度亦分別為第一及第二大消費國,2010年總消費量分別為112
萬公噸及82
萬公噸;倘以2000
年至2010
年10
年期間來探討該二個國家之人口、茶葉消費量等變動趨勢,則會發現印度人口逐年成長,茶葉消費量亦微幅增加,而中國大陸卻是人口少量增加,但消費量卻成倍數成長。另倘以人均消費量觀察,科威特最高、可達2.86
公斤,英國、愛爾蘭及土耳其等國家亦接近2
公斤,台灣則為1.6
公斤,惟中國大陸及印度均未達1
公斤,僅分別為0.76
及0.69
公斤。因此,預期未來在該二大消費國之人均消費量尚有極大成長空間下,國際間對茶葉原料的需求將會日益殷切。

3.國際茶葉消費趨勢正逐漸改變
(a)英國茶業委員會主席William
Gorman 指出,歐洲的茶葉消費趨勢正在改變,雖然拼配紅茶仍占主導地位,但綠茶、白茶以及其他特色茶已經越來越受歡迎。
William表示,茶在歐洲尤其是英國和愛爾蘭的地位非常重要的,英國人平均飲茶量是中國和印度的3
倍,年平均飲茶約2
公斤。對茶葉生產廠商而言,目前歐洲確實是一個空間廣闊的市場,2010
年歐盟購買了32.6
萬噸的茶葉,其中英國的進口量占茶葉進口總量的46%,在所有的飲料當中,茶占了34%,咖啡占7%。歐洲的茶葉消費趨勢正在改變,雖然拼配紅茶仍占主導地位,但綠茶、白茶以及其他特色茶已經越來越受歡迎,僅以英國為例,已有10%的消費量轉到了特色茶,近5
年內的消費量增長趨勢持續,歐洲的消費者也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獨特的優質茶葉。

(b)杜拜交易中心主管SanjaySethi
表示,杜拜茶葉商貿中心去年的增長率高達42%,年消耗量達一萬多公噸。中東地區飲茶歷史悠久,茶飲在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杜拜有一政府建設的茶葉商貿中心(DTTC),該商貿中心位於茶的主要消費重鎮,並有完善的基礎建設,為來自不同地區和國際的買家和賣家提供貿易場所,中東茶葉生產國有9%的茶都會在此進行交易。近一兩年來,在中東地區的超市貨架上,除了紅茶外,有越來越多的綠茶和特色茶也出現在架上。
4.另觀察茶葉消費國之進口情形,俄羅斯為茶葉第一大進口國,進口量自2000年至2010
年以來,成長幅度最為顯著,茶葉供給幾乎完全依賴進口,俄國人9成以上具有有喝茶的習慣,且隨著開放腳步加快、生活水準提升,消費結構亦隨之變化,已漸漸轉向購買較高品質的茶葉;另外,美國及英國等進口大國進口量亦呈微幅成長,其中美國於2010
年之進口量已首次超越英國,成為僅次於俄羅斯之第二大進口國;該等茶葉進口國目前雖然仍以紅茶為主要消費產品,但隨著綠茶及部分發酵茶等特種茶類對人體健康之好處日益被消費者所接受,特種茶的消費需求預期亦會逐年提高。

5.國際間對食品安全的關注,亦同樣反映在茶葉消費市場上,包括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國家茶葉代表於論壇中,都表達消費者對茶葉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並希望中國大陸可以做好茶葉農藥殘留之控管。另外,美國於2011年1月4日通過「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
(The
Food Safety and Modernization Act)」,預定於2013
年1月1日起實施,將大幅針對所有進口食品的安全性嚴格把關,要求進口食品供應商必須建立食品安全認證計畫,進口食品須檢附第三方機構核發之證明,並允許美國赴國外進行查廠等措施,該法案實施後預期將提高輸美食品所需付出成本。

6.在未來茶產業之發展趨勢方面,部分專題發表之國家特別關注茶葉對人體健康的好處及如何吸引年輕消費族群二方面,包括中國大陸及美國等國家,均引用科學實驗之證明數據,提出茶葉內所含兒茶素、類黃酮素等成份,對保護人體健康的許多好處,甚至已涉及醫學範疇,包括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成等等。也因前述茶為健康飲品之概念逐漸普遍化,在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也逐漸吸引年輕族群加入茶品消費行列,並促使該等國家在茶葉行銷推廣上,以更為活潑、生動及生活化之手法進行促銷,來吸引年輕客群。

台灣茶業觀論
台灣茶葉在60
年代年外銷量曾高達2.6
萬餘噸,為當時農業時代主要賺取外匯的重要經濟作物,隨著工業發展及勞動力成本提升,台茶逐漸由外銷轉為內銷發展,近3年(97至99年)未發酵、全發酵及部份發酵茶之平均外銷量僅為2,436公噸。且隨著國人喝茶的人均消費量由70
年代之0.4
公斤增加為目前之1.6
公斤,及兩岸經貿交流熱絡發展,台茶成為大陸觀光客最佳伴手禮等許多因素下,傳達了國內茶葉生產彷彿不敷需求之假象(其實扣除陸客購買,內銷已減少約2成,並逐年萎縮之中),又因為農林單位固林措施及茶園生產人力銳減、資材費上漲,致使高山茶菁原料價格偏高,對於許多專營外銷之製茶工廠及茶商造成經營困境,形成接到外銷訂單或有國內消費者下訂,茶商只得購買東南亞生產進口回台的低級茶,來拼配部分品質較好的國產茶葉,再以台灣高海拔各茶葉產區之名義虛偽採購包裝出品銷售。這等形同商品詐欺情形乃行家眾所皆知之事,但卻遲未見政府相關執法單位來進行嚴格的調查!因此,恐有一日台灣的茶產業將會因為越來越多的不肖商人以不實產區標示和包裝,加上胡亂混充的茶葉再以高山茶名義,高價售予中國與台灣同胞等多個地區,這等訛詐商業行為若不遏止,不僅嚴重損害正當嚴謹誠信的茶商利益和市場商譽,依此況延續終有一日台灣茶業恐面臨自食惡果之局!

目前台茶主要外銷市場為中國大陸、日本、美國、香港等國家,對於其他新興市場之開發尚有努力空間,基於印度及俄羅斯二國之經濟發展狀況及茶葉消費需求,未來政府可考量輔導外銷業者開拓該等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